小班垃圾分类教案及反思最新-铁岭子晨供水设备有限公司

Website Home

1、活动目标1.认识几种垃圾分类标记,尝试按标记给垃圾进行分类?

2.懂得垃圾分类的方法,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2、活动准备1.各类实物垃圾,如香蕉皮、废纸盒、空易拉罐、矿泉水瓶、酒瓶等?

2.2只垃圾分装桶,上贴2种标志。

3、活动过程创设情境,活动导入1)教师带领幼儿在随地丢垃圾的地方走走,提问:你们看,地上是什么呀。

幼:垃圾?

2)教师:小朋友想象一下要是你住的地方到处都是这种垃圾,你觉得怎么样?

那我们该怎么办?

3)引导小朋友尝试发言。

幼:应该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

教师:对,我们就应该把这些垃圾宝宝放到垃圾桶里,把它们送回家。

认识垃圾分类的标记!

1)教师展示垃圾宝宝的家?

2)尝试让幼儿说说这些图示分别表示什么,教师并进行一定的引导;

教师:你们看,这就是垃圾宝宝的家---垃圾桶,你们认识它们吗。

让幼儿说说?

教师:小朋友们真棒,都认识了这些标记,接下来我们每人选一个垃圾宝宝,把它送回家。

垃圾分类1)幼儿第一次操作:垃圾分类2)检查分类情况;

3)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垃圾宝宝是不是找到了自己的家;

(教师与幼儿一起看,不对的进行讨论,应该放在哪里;

)4)教师:这个桶里面是纸张,它是纸张宝宝的家;

这个是塑料袋,它是塑料宝宝的家?

是果皮,它是果皮宝宝的家。

里面是金属,它是金属宝宝的家!

5)幼儿第二次操作:垃圾分类教师:现在这些垃圾宝宝都找到自己的家了!

你们看那边还有许多垃圾,我们把它们也送回家吧?

(幼儿自由选择垃圾,然后一个一个的对垃圾进行分类,教师一旁指导。

)教师小结?

1)教师:垃圾宝宝都已经送回家了!

那谁能告诉大家把这些垃圾一个个分开有什么用呢?

邀请幼儿尝试回答。

2)教师:那让老师告诉你们,其实垃圾分类是很重要的,比如喝过的`易拉罐可以制作笔盒!

废纸可以再加工变成新的纸,小朋友们可以继续画画、写字?

塑料瓶也可以再加工变成新的,再灌水!

还有这些果皮就被埋在地底下了;

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干干净净的,也让我们的清洁工叔叔阿姨们减少了工作量。

所以我们小朋友在平时不要乱扔垃圾(尝试让幼儿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子),做一个环保的好孩子。

你们能做到吗。

(能。

)那让我们一起从今天做起。

活动目标1、认知准备:幼儿对生活中的垃圾有一定的认识,看见过垃圾场、垃圾堆!

2、材料准备:一、观察垃圾场图片,了解垃圾的去向,知道垃圾多了的坏处;

1、了解垃圾的处理方法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害处。

师:我们每天都要扔掉一些垃圾,地球上的垃圾越来越多;

这么多的垃圾都到哪里去了呢。

用以下这些方法来处理垃圾有什么缺点。

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害处!

掩埋法:占空地,污染地下水,容易滋生老鼠、苍蝇、病菌!

焚烧法:容易产生烟尘污染!

积肥法:农业生产几乎都不用积肥了。

2、启发幼儿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垃圾。

二、引导幼儿为垃圾分类。

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满足幼儿对环保知识的好奇,进行垃圾分类的学习。

使幼儿通过主动讨论、操作,知道垃圾可以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让幼儿将环保行为在自律的基础上用各种有效方法去监督;

活动目标1、电脑课件(录像内容:美丽干净的办公楼;

又脏有乱的小区)2、布置干净的白色玩具区域和脏乱的兰色玩具区域;

3、事先准备收集一些废旧品材料(各类实物垃圾,如旧报纸、果皮、废纸盒、矿泉水瓶、清洁精瓶、衣拉罐、废电池等。

)4、准备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箱各一个。

一、活动过程实录播放录像(录像内容:美丽干净的办公楼。

又脏有乱的小区)提问讨论。

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观看录像,老师提问一下:1、小朋友都看到什么了。

你们喜欢是哪个地方!

为什么?

2、说说你知道的垃圾有哪些?

3、如果到处都是垃圾,我们的环境会变成什么样;

4、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环境呢!

垃圾应该怎样处理呢。

二、幼儿参与评选“玩具区域”教师说出某一垃圾的名称,如果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幼儿就做形似“0”的动作;

如果是不可以回收利用的,就做形似“x”的动作;

四、将可能回收利用的垃圾做进一步分类1、将垃圾分装桶放在活动室的一角,督促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分类处理垃圾;

2、向家长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并付诸实践!

1、幼儿在活动中能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索之中,能够注意力集中地倾听老师及其他幼儿的讲解和回答。

并能积极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2、绝大多数幼儿通过探索活动了解了回收和不可回收的物品,培养了幼儿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活动延伸将教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也要求一定的家园配合,激发幼儿初步的了解。

幼儿参与积极,本班幼儿的水平和个别差异应该有更深的了解?

利用幼儿熟悉的玩具区域引导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活动过程中有效的调动和保持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活动中能适度的给幼儿以帮助并针对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本次活动内容选自中班《幼儿创意学习课程》第八册《美丽村》的一节社会领域活动?

《纲要》提出:4-5岁幼儿社会认知能力明显提高,有意行为开始发展,并具备了用简单语句交流的能力。

我班幼儿知道垃圾不能随便扔,但是没有分类投放垃圾的意识,不知道有些垃圾还可以回收再利用;

本册教材的主题目标是认识环保标志,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来保护环境。

学习垃圾分类,培养分类投放垃圾的习惯!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培养幼儿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懂得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如今生活垃圾越来越多,不仅影响自然环境,更是危害到人们的健康?

在幼儿周围的环境中也会产生很多垃圾,但在幼儿眼里却太过平常并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对垃圾的危害及如何处理缺乏了解,因此需要加以引导!

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认识垃圾分类标志,并通过分类操作,从而使幼儿进一步感知哪些垃圾是可以循环再利用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从小培养幼儿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并能带动家庭、带动身边的人为创建良好生活环境做出贡献。

我将垃圾分类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

将懂得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设计思路1、认识垃圾分类标志?

2、分辨回收的垃圾?

3、尝试进行垃圾分类。

4、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懂得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活动准备一、交流分享,说说生活中的垃圾。

(一)认识垃圾分类标志!

师:咱们记录的垃圾要跑进哪个垃圾箱。

先把可回收垃圾圈出来,然后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说吧1、幼儿小组讨论。

(引导孩子说塑料瓶、牙膏盒是可回收垃圾,电池、果皮是不可回收垃圾,也就是先说花圈的,再说不花圈的)2、提问:谁愿意把讨论结果介绍一下。

3、个幼回答。

小结:哦,原来废纸类、塑料类、金属类、玻璃类、织物类是可回收垃圾(把分类图片贴过来);

厨余类、有毒有害类是不可回收垃圾;

(贴图)(配课老师收走记录表和笔)三、辨析明理,懂得垃圾分类意义。

(让孩子多说,让家长重点解释)师:好处多大呀!

咱们班里就有垃圾,快行动起来把垃圾分类吧!

(垃圾要摆放到教室周围)1、幼儿操作;

小结:区域活动时,让我们一起动手做一些这样的分类垃圾箱,将它们摆在家中、摆在我们的小区里,用来提醒我们的爸爸妈妈,提醒身边的人,将垃圾分类处理,环保小卫士们,行动起来吧!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本次活动是主题活动“垃圾知多少”中的一个小活动,主题活动源于生活中多数幼儿出现了把厕纸垃圾、骨头倒进了纸张垃圾桶的现象,并且不知道为什么要分开放这些垃圾。

所以我们一起了解了许多关于垃圾的初步知识:垃圾的产生、垃圾的种类、垃圾的处理方法、分类垃圾桶的作用与类别。

本活动在了解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幼儿按照类别分组设计垃圾桶标志,并以游戏的形式将周围的垃圾分类投放;

让幼儿把学到的垃圾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把垃圾分类意识、环保意识植根于幼儿心中!

活动目标:1、通过创设垃圾桶的分类标志,增强幼儿将垃圾分类的意识。

2、给生活中的垃圾分类,让幼儿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并运用到一日生活中。

3、在设计垃圾桶标志的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活动准备:1、物质准备:班级里的三个垃圾桶、四种垃圾桶的图片、黑色笔、“可回收的垃圾”“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的字条以及白纸若干、实物垃圾(易拉罐、牛奶袋、树叶、铅笔头等)。

2、经验准备:(1)幼儿有初步的垃圾分类的知识,并了解“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意义!

(2)初步感受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把垃圾分类与幼儿的一日生活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组进行垃圾桶标志的设计?

活动过程:1、结合生活经验,导人活动。

回忆去过的师大校园内的垃圾清理站,并说出师大院子里有哪些类型的垃圾桶?

出示垃圾桶标志的图片(可回收、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电池垃圾桶)。

教师: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

幼儿:因为有的垃圾是可回收的,有的垃圾就直接埋了。

如果不分类,可回收的也就不能用了?

教师:教室里每天都会产生许多垃圾,我们把教室中的垃圾进行分类,应该用几个垃圾桶。

幼儿:三个,有放厨余垃圾的,有放可回收垃圾的。

幼儿:还需要一个其他垃圾桶,放卫生纸、扫地时的渣子、灰尘!

2、设计垃圾桶标志?

(1)利用墙饰中展示的分类垃圾桶图片引出问题: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垃圾桶?

共有三种类型的垃圾桶:厨余垃圾(水果皮、骨头、鱼刺等)。

可回收的(废纸张等)。

其他垃圾(厕纸、擦鼻涕纸等)!

教师:三个垃圾桶容易混淆,怎样来区分它们呢。

幼儿:它们的颜色不一样,绿色作厨余垃圾桶、红色作可回收垃圾桶、蓝色作其他垃圾桶!

教师:这样可以,可是我们的弟弟妹妹不知道垃圾中有哪些可回收垃圾,我们怎样让他们一看就明白放什么垃圾;

幼儿1:画出来?

幼儿2:可以把垃圾的照片贴上去;

教师:贴照片也是一种办法,今天我们来试一试用画的方式;

(2)幼儿设计垃圾桶标志。

①介绍材料、合理分工!

教师:有三个垃圾桶标志要设计,小朋友有十二个,怎么来分工呢!

幼儿l:几个人设计可回收垃圾桶,几个人设计厨余垃圾桶……幼儿2:正好十二个小朋友,分三组,四个小朋友一组?

每组幼儿是否又有分工。

教师:每组有四个小朋友,怎样分工来做呢!

幼儿:有的来剪字、有的来画画就行。

(教师引导幼儿协商分工的方法)②动手设计垃圾桶标志;

引导幼儿根据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垃圾进行有目的的设计,进一步巩固垃圾分类的知识!

幼儿在设计标志过程中,有的剪字,有的绘画,一边做一边讨论着教室中经常会产生的不同种类垃圾的画法。

3、做好垃圾桶标志后,玩“垃圾分类”小游戏;

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易拉罐是否要扔!

铅笔头属于什么垃圾?

教师:易拉罐是可回收垃圾,那我们把它扔到可回收垃圾桶吧。

幼儿:可以,我来扔!

教师:你们舍得把它扔掉吗;

幼儿:咦,舍不得!

我们还做美工呢?

教师:铅笔头是什么垃圾;

幼儿:有毒的;

教师:铅笔外面一层是木头做的没有毒,但是把铅笔芯和外面的木头粘在一起的黏合剂是有毒的,而且在最外面刷得油漆里有大量的铅!

幼儿:铅多了对身体不好,应该扔到有其他垃圾标志的桶里?

4、延伸活动;

给幼儿园的其他班级的小朋友们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宣传,鼓励幼儿将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带回家里,在生活中运用!

个人反思:1、活动中的优点:(1)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回归到幼儿生活;

活动产生于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有关垃圾知识的了解及垃圾分类标志的设计与运用,解决了遇到的问题,并在实际使用时不断修正、巩固与完善!

例如,幼儿每次扔垃圾都会看自己设计的标志;

有一次,我准备扔废纸,傅弘毅还提醒我:“老师,纸要扔到可回收垃圾桶中。

”说明垃圾分类的意识已自然地植根于幼儿生活中。

(2)在目标和活动形式的确定上,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活动的内容符合幼儿兴趣,同时又具有一定挑战性,有利于幼儿动手动脑;

2、活动中的不足:(1)进入垃圾桶标志设计的环节有点急,对垃圾桶标志的分析不够深入,造成刚分组后孩子们不知如何人手,思路不够清晰。

(2)活动在星期一进行,周末没有提示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垃圾问题,让幼儿对上周的活动有所遗忘,也为幼儿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主要内容:1、活动目标明确,教师指导重点突出!

活动过程的展开有层次性,从前期铺垫,到设计标志以及在生活中运用,活动层层深入,教师能够比较明晰地把握每个层次活动的重点并给予幼儿相应指导?

2、注重发挥墙饰的支持作用。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不能判定某物品是属于哪一类垃圾时,能够主动参照班级的墙面布置帮助自己判断,从这点来看教室内的环境布置起到了很好的隐性教育作用。

3、教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把握得不够充分。

活动中幼儿不是很清楚地知道不同类的垃圾具体有什么,因此在画垃圾标志时幼儿的速度有!

白慢。

同时,在设计好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类垃圾的图形标志!

巩固幼儿获得的新经验。

4、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口语化?

教案上的文字不适宜直接作为教学语言,对于幼儿来讲比较难懂,教师应该使自己的语言更好地为幼儿接受,为教学服务?

5、建议教师在选择活动材料时关注幼儿已有经验!

活动中铅笔芯的仞子难度大了一些,类似这样容易引起争论的材料、没有定论的材料尽量才要提供给幼儿。

可先引导幼儿探究更多的、分类明确的垃圾材料,可以翅渐拓展到生活中常见的、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中的物品。

综合评析:1、活动产生于幼儿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最终又自然地走向生活实现了“生活教育”的理念。

教师能够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西时地引导幼儿进行相关经验的拓展,并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幼儿将获得雕相关经验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之中,真正体现了《细则》中提出的“教荫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的精神?

2、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目标明确、条理清楚,当幼儿郇表现出乎教师的意料时,教师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引导幼儿运用已有丝验自发地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能够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将幼儿收集的资料以及在每次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梳理学习经验,而且能够将小组的学习经验传递给班级中的其他幼儿使同伴之间的学习资源能互相分享。

3、在小组合作反思中,要聚焦于活动中的某一关键问题进行反思?

如在设计垃圾桶的环节,教师个人反思时认为该环节时问安排有点急,对垃圾桶标志的分析不够深入,造成刚分组后孩子们不知如何人手,而小组教师发现幼儿设计的速度较慢,其实二者所言为同一现象,应该共同深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产生的实质即教师未能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没有给予幼儿充分的经验支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出适宜的教育调整策略!